图书馆的玻璃幕墙外,夕阳将整个教育学院染成金色。
艾核侃揉了揉酸胀的眼睛,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显示着他己经修改了二十七遍的毕业论文。
这是他连续第三天泡在图书馆。
为了这篇关于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毕业论文,他己经走访了七个偏远县市,采访了近百位乡村教师。
那些在破旧教室里坚守的身影,那些在艰苦条件下依然坚持教书育人的故事,都在他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……叮的一声,邮箱提示音响起。
艾核侃点开邮件,是导师陈教授发来的:小艾,你的论文初稿我看了,还需要再打磨一下。
特别是数据部分,不够严谨。
艾核侃叹了口气,打开论文文档。
这些数据都是他一个个实地调研得来的,怎么可能不严谨?
他记得在山区采访时,为了找到一个教学点,他徒步走了三个小时的山路,最后在一位老教师的家里借宿了一晚。
那位老教师己经六十二岁,本该退休的年纪却因为学校缺人而继续坚守。
艾核侃面对着电脑发呆,他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。
同学,这里要闭馆了。
图书管理员的声音打断了艾核侃的思绪。
他这才发现,图书馆里己经只剩下零星几个人。
收拾东西时,他的目光扫过旁边的期刊架。
最新一期的《教育TOP1》杂志封面吸引了他的注意——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新视角,作者:陈明远、李浩。
艾核侃的手顿住了。
这个标题,这个研究方向,怎么和自己的论文如此相似?
他颤抖着手翻开杂志,目录页上那篇文章的摘要让他如坠冰窟: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,采用质性研究方法,对七个县市的乡村教师进行深度访谈,提出职业倦怠-社会支持理论模型...七个县市?
质性研究?
深度访谈?
这不就是他这半年来在做的事情吗?
艾核侃快速翻到那篇文章,越看心越凉。
文章中的访谈对象,分明就是他采访过的那些老师。
甚至连一些老师说的原话,都被原封不动地搬到了文章里。
他呆若木鸡,这不可能......他喃喃自语,掏出手机翻看和陈教授的聊天记录。
三个月前,他把初稿发给陈教授时,对方说:这个选题很有价值,但还需要进一步打磨。
你把原始数据发给我,我让李浩帮你看看。
当时的他满怀感激,把所有的访谈录音、笔记等数据都发了过去。
现在想来,自己真是天真得可笑,学术剽窃在传闻中的事情却真真切切发生在了自己身上。
图书馆的灯一盏盏熄灭,艾核侃却仿佛被钉在了座位上。
他想起第一次见到陈教授的场景。
那是大二下学期,陈教授在阶梯教室做讲座,讲述自己如何从一个乡村教师成长为知名学者。
当时的他听得热血沸腾,课后就跑去办公室,告诉陈教授将来读研究生一定让他做自己的导师。
做学术研究,最重要的是要有教育情怀。
陈教授当时的话还历历在耳,我看得出来,你是个有理想的孩子。
有理想?
艾核侃苦笑。
现在的他,只觉得自己的理想像个笑话。
他继续翻看那篇文章,突然注意到一个细节:文章中提到的一个案例,是他上周才补充进论文的。
那个在山区坚守了三十年的王老师,因为学校经费不足,自己掏钱给学生买课本的故事。
这说明什么?
说明陈教授不仅剽窃了他的研究成果,还在持续监控他的研究进展!
艾核侃感觉一阵恶心。
他想起上周去找陈教授讨论论文时,对方关切地问:最近有没有新的发现?
要随时跟我分享啊。
当时的他还感动于导师的关心,现在想来,那不过是在收割他的研究成果罢了。
图书馆彻底暗了下来,只有应急灯的绿光幽幽地亮着。
艾核侃摸黑收拾东西,却发现自己己经泪流满面。
这一年多的心血,就这样被人轻易窃取。
更可怕的是,对方是他的导师,在学术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他该怎么办?
举报?
谁会相信一个普通学生的话?
继续写论文?
可核心内容己经被发表,他的论文还有什么价值?
走出图书馆时,夜风很冷。
艾核侃抬头看着教育学院的招牌,突然觉得那金色的字体刺眼得可怕。
这就是他向往的学术殿堂吗?
这就是他敬仰的导师吗?
最新评论